第(3/3)页 彼岸好好的不在互联网折腾,跑影视圈凑什么热闹,把这里的风气都带坏了。 真是他走到哪,哪的环境就被搞的天翻地覆,他简直就是破坏大环境的妖孽! 滕华淘此刻借由情绪萌生一个更疯狂、更痛苦的念头: “现在停掉,重拍,还来得及吗?” 那股推倒重来的冲动,如同海啸般猛烈,却也退得飞快。 当“重启”这个念头带来的肾上腺素消退后,现实的冰冷迅速渗入滕华淘的四肢百骸。 他瘫坐在椅子上,开始计算那令人绝望的成本——已经投入的上亿资金、错综复杂的资本对赌协议、与主演团队签下的紧密合约. 即便作为导演,这根本不是靠他一时意气就能做的决定。 他没有《流浪地球》项目那种破釜沉舟、压上一切的魄力与运气,更没有彼岸那么好的资方赋予的权利。 绝望之后,一种更实际、也更油滑的想法开始占据上风。 他猛地坐直身体,重新点亮电脑屏幕,反复想着《流浪地球》中的剧情和票房数据,眼神从最初的震撼、绝望,逐渐变得复杂。 这种复杂是他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,但却被现实所迫只能做另外一种选择。 最终滕华淘的眼神沉淀为一种精明的算计。 “没有办法.不如想办法沾点光,去你妈的职业道德!” 放弃道德底线后,他的思路顿时打开。 一个清晰的、属于成熟商业导演的思维路径快速成型:重启是痴人说梦,但“致敬”和“借鉴”是可行的。 比如把沪市堡垒上的武器光效替换成推动地球的发动机蓝光特效。 比如剧本不能大改,但可以补拍一些“守护家园”、“不让地球流浪”之类的台词,要有凸显出那种跟家园共存亡的悲壮感。 比如宣传口径必须立刻转向,之前强调“科幻战争爱情”,现在要重点突出“我们也是硬核科幻”的概念,让观众产生“既然《流浪地球》看不过瘾,这个应该也不错”的错觉。 想到这里,他几乎有些庆幸《流浪地球》创造出的这个巨大风口。 这波科幻热潮和全民期待,本身就是巨大的流量池。 他敏锐地意识到,只要操作得当,哪怕自己的作品只有《流浪地球》的三分形似,也能借助这股东风,收割到可观的票房。 他更清楚,在市场最狂热、标准尚未完全固化的初期,总有一批观众会为“国产科幻”这个名头走进影院。 他要做的,就是精准地抓住这批人,在口碑反噬之前,先把票房赚到手。 就像爆款网络,只要前期写的好,后面崩了就崩了,反正钱已赚到了口袋。 最终,那点残存的艺术追求和职业羞耻心,在巨大的商业压力和投机诱惑面前,彻底熄灭了。 他拿起电话,拨给了制片人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