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2019年1月21日,北七家镇。 陈默参加完彼岸集团的年会,便驱车来到了这里。 年前就已扩建竣工的梧桐学院,在冬日的阳光下静默矗立,崭新的楼宇与隔壁的青藤学院形成鲜明对比。 他此行是来做一次实地检查——年后,这里的开学典礼将吸引华夏商界所有人的目光。 同样是对企业家的培训教育机构,两个月前,“湖畔大学”悄然关闭; 两个月后,“梧桐学院”即将启航。 这一关一开之间,向外界传递的信号,不言自明。 核心的差异,在于根子上的不同。 在前段时间与老马多次交谈后,陈默对“湖畔”的模式有了更深的了解: 它由企业家发起,属民办非学历教育。 其高门槛、低录取率的模式,无形中构筑了一个精英圈层俱乐部,课程虽涵盖平台经济、资源连接与艺术,但其形态更容易催生紧密的、排他性的“利益共同体”,这与社会公平竞争的责任感已渐行渐远。 而陈默向上报备的“梧桐学院”,课程重心则截然不同——它更倾向于帮助广大企业主提升现代管理水平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,最终服务于更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。 这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培训,具备了鲜明的社会公共价值。 尽管名为“学院”,但在所有宣传与运营中,都主动明确其“非学历教育培训”的性质,谨守边界,杜绝任何可能误导公众的表述。 这份对政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,正是其报批得以顺利通过的核心。 隔壁的“青藤学院”已成为普通劳动者的摇篮,在当下大部分还在内卷的职场环境中,重在传授“如何正常合理的去工作”; 而眼前的“梧桐学院”,旨在成为培育新时代“企业家精神”的摇篮——这里的“企业家精神”,不仅是创新与拼搏,更是对法治底线的坚守、对社会责任的担当。 漫步在崭新的校园里,看着崭新的教室和各种设施 陈默一直紧绷的神经,终于稍稍松弛。 “看来,今年总算能过个好年了。”他望着远处,轻声自语。 然而,在同一片天空下,大洋彼岸的决策者们,显然有着不同的想法。 董先生看着办公桌上新鲜出炉的文件草案,嘴角泛起一丝冰冷的笑意。 “还有不到十天,就是东方的春节了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