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博士课题:形式化验证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应用 在CMU从事博士后研究,后加入IBM研究中心,专注于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技术。 【职业晋升轨迹】 1998–2008年:从普通工程师晋升至雅虎执行副总裁,领导搜索引擎、广告技术等核心业务,期间主导了雅虎早期对抗谷歌的技术布局。 2008年加入微软,空降在线服务部门(OSD)总裁,主导Bing搜索等产品。 短短5年,一个华人从部门总裁升任全球执行副总裁,直接向CEO汇报,领导Office、Skype、Bing、Cortana等核心业务,推动微软向云计算和AI转型。 个人拥有拥有40多项专利,涉及搜索、AI、人机交互等领域。 他被誉为“硅谷华人高管的天花板”,这个称号背后是无可争议的事实:在美科技巨头中,再没有第二位华人曾站到如此高度的管理位置,可称之为一人之下。 即便与李开复、张亚勤、沈向洋这些同样闪耀的华人高管相比,陆奇的成就依然独树一帜。 微软森严的职级体系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经很是成熟: 微软的职级体系是比尔·盖茨(创始人)->CEO(首席执行官)->EVP(执行副总裁)->SVP(资深副总裁)->VP(副总裁)->GM(总经理)。 李开复当年担任的“微软全球副总裁”实际只是VP职级,与陆奇的EVP相差整整两级;即便是张亚勤和沈向洋达到的SVP,仍与陆奇存在一级之隔。 就像金字塔结构,越往上,差距越大。 每向上一个层级,都是几何级数的跨越,天堑之别。 作为微软核心业务的掌舵者,陆奇统领着近两万人的庞大团队: 在搜索引擎战场,他带领Bing与谷歌正面交锋,虽未能颠覆格局,却为微软守住了21%的市场份额; 他力推Office 365向云服务转型,开创了微软的订阅制商业模式; 早在2014年就前瞻性布局Cortana语音助手,为微软埋下人工智能的种子. 天机阁的评估报告条分缕析: 【核心优势】 华夏出身(上交大毕业)、顶尖技术履历(雅虎/微软核心技术高管)、拥有全球化国际视野(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3年经验)、实战功绩(Bing、Office转型、AI布局)、超大规模团队管理经验、东西方商业思维融合 理论招募成功率:81% 理由如下: 2013年前微软CEO鲍尔默宣布离职,微软董事会考虑从外部及内部挑选候选人,当时名单包括: 内部候选人由三人被提名:萨提亚·纳德拉(云计算与企业业务负责人)、托尼·贝茨(Skype前CEO,微软并购后加入)、陆奇(应用与服务工程负责人)。 外部候选人:艾伦·穆拉利(福特汽车CEO,因年龄退出)、埃里克·施密特(谷歌前CEO,未深入谈判)。 最终印裔的萨提亚·纳德拉当选。 业内传闻,陆奇失利原因,在于他以“技术驱动”风格著称,但微软当时需要一位能调和内部政治、推动转型的领导者,纳德拉更擅长此道。 我方深度分析:作为华人高管,陆奇在微软最高层面临隐形壁垒,纳德拉上位已有三年,陆奇虽留任EVP但权力被部分削弱(如Cortana项目划归Windows部门),此时彼岸抛出橄榄枝,当是时。 另外陆奇以“技术驱动”的风格非常适合彼岸,纵观以往此人产品、技术、运营方面的能力均颇为全面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