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五十二章 华夏梦之满囤卖粮-《辛亥之钢铁基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自家两亩地因为土质较好。使用了种子公司的优良麦种,通过化肥补贴、农药补贴购买了那些新鲜玩意,用在麦田后效果出奇的好。再加上自己精耕细作,共计收获小麦1300斤,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。

    化肥这种新鲜东西一开始还被村民们拒绝。他们认同传统的农家肥,当然,传统堆肥对地质的改善还是很重要的。不过,中原地区几千年下来的耕作让土地变得相当贫瘠,就算农家肥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。许多地区已经变成了盐碱地,什么农作物都长不了,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盐碱地改良,排盐、洗盐、降低土壤盐分含量,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,培肥土壤。改良后的土壤还是种不了农作物,不过沙枣、白榆、白柳等耐盐碱树木可以存活。

    从盐碱地回到化肥,王桥村首先在自家土地上试验化肥的就是满囤,他认为政府决定的事情没有错的,他能过上好日子,还不是政府开恩?每次出门回家,满囤都要在房间正中央的香案上上香,给大总统的画像恭恭敬敬的鞠躬。

    试验结果让村民们疯狂,一亩水地的产量竟然增加了一倍多!之后的事情变得简单起来,村民们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化肥,让粮食充满了每一个粮仓。

    化学工业中化肥作为最重要的一个应用,被政府当做解决粮食问题的三**宝之一(高产粮种、化肥、水利),规模巨大的化肥工厂在各大工业基地建立起来,在这片还没有经受化肥摧残的土地上,效果惊人的好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是村子的田地由旱地变成了水浇地,前年开始,政府就组织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工程,满囤也去参加。每人每天两斤大米,这样的报酬就连六十多岁的老人和妇女都被吸引过去,充足的资金、水泥、劳动力,再加上饱满的热情,使水利工程在一年半内完成。

    星星点点的水库、纵横交叉的灌溉水渠,除了山地地区外,所有的土地都变成了水浇地。水利工程完工的那天,不知道有多少上了年纪的村民哭倒在水渠旁边。

    劳动的付出获得了回报,水利工程建成了村子再也不怕遇到干旱年份,粮食的丰收也让饥饿成为了历史。

    除了两亩麦田,满囤在丘陵地带等还有总共五亩的旱地,这些地方可以种植一些耐寒作物,麦收之后种上更高产的玉米,总之今年不用担心饿肚子,粮仓里还会囤积不少。自己一个人吃不了,再加上自家两头肥猪、十五支鸡、一头牛、一只狗也吃不完。

    有粮食还不够,手里还得有些余钱,自己已经十八岁了,到了娶妻的年龄。隔壁王婶说给自己寻摸一个女子,到时候彩礼、摆宴都得花钱。粮仓里已经囤积了三千多斤玉米、三百多斤小麦,要不今年就把它们卖出去,不但赚到了钱,还清空了粮仓,为以后的收获让地方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