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807章:三监之乱-《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关于周初这一场叛乱,《清华简·系年》第三章记载:“周武王既克殷,乃设三监于殷。武王陟,商邑兴反,杀三监而立彔子耿(武庚)。”周武王克殷之后,设立三国监视殷人,武王去世后殷人造反,杀掉了三监立武庚为王。

    这段记载与传世史书完全不同,认为武庚杀了管叔等三监,而如果管叔参与武庚反周,为何还会被武庚杀掉?显然,清华简认为管叔三人至少没有反周。

    当然,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,清华简写于战国时期,对周初历史记载未必客观,但其中对三监的描述却更符合逻辑,更为可信。

    由此不难看到,周初对三监的描述,既有客观描述,三监散布流言导致内乱,乃至与武庚有所勾结,且没能履行监视武庚的本职工作等,的确犯下了重罪,但也有抹黑之处,在本质上三监与武庚没有共同利益而不会反周,只是为了打击三监这些政敌,所以当时周朝统治者才将他们与武庚之乱划上等号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周公旦会斩草除根,将管国废除,还将管叔一家全部杀了吗?其实不太可能,也违背周公旦的形象。

    首先,管叔应该没有真正反周,主要是散布“周公恐将不利于成王”的言论,有心夺取摄政位置,周公旦知道,姬姓族人也知道。

    杀管叔一人可以了,但如果将管叔一家人全杀了,岂非太过于狠辣,又岂非坐实周公旦不容族人的独裁心思?

    其次,史书记载武王克殷之后考虑如何处理殷人时,姜子牙说斩草除根全部杀了,召公奭说根据律法将该杀的全杀了,周公旦说“贵族有过,在纣一人”,只杀纣王一人,其他人各行其是。

    周公旦能对殷人宽怀大量,为何不能对管叔后代宽容?更何况,管叔是姬姓族人,周文王的第三子,他的亲三哥,对亲人如此狠辣,既会激起族人的不满,让他们有兔死狐悲之感,也有损周公旦在族中的形象。

    第三,《左传》中说“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,故封建亲戚,以藩屏周。管、蔡、鲁、卫、霍.......”其中“二叔”是指管叔、蔡叔,周公诛杀管叔之后,应该又重新分封了管国。

    《史记》中说三监之乱后“余五叔就国,无为天子吏者”,其中“五叔”是指管叔、蔡叔、成叔、曹叔、霍叔,他们没有朝中的官职,但如果管叔已被诛杀,没有后代如何就国?

    因此,管叔应该被杀了,但管叔后代没有被斩草除根,还是被朝廷封在了管地。那么,既然管叔后人还在管地,周穆王又如何封庶子于管?可见,管仲祖上是管叔,而非周穆王的某个庶子。

    其实,如果管仲是西周传奇大帝周穆王之后,估计管仲也会说一说吧,史书上也会记载一二,而因为他是不光彩的管叔之后,所以才会对祖上身世沉默不语吧。

    大约2700多年前,犬戎入侵攻破镐京,西周天子权威崩溃,华夏文明,进入诸侯兼并的春秋战国时代,管国或许在此期间灭亡。

    管国灭亡后,不少管氏后代远走他乡,其中管仲一脉来到富庶的齐国,但由于管仲非比寻常的身份,所以才能在齐国做官,并开启波澜壮阔的一生!

    诸葛亮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,征讨叛乱的南中。在这场战役中,他采纳了马谡的建议,“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”的建议,打出了著名的七擒孟获的战例。

    在这场战役中,诸葛亮最艰难的一次战斗就是第七次生擒孟获,在这场战斗中他遇到了藤甲军。

    那么,这支藤甲军为何那么难以对付,诸葛亮在消灭他们后,为何没有再组建这样一支军队为己所用呢?

    孟获在被诸葛亮六擒之后,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,只得请求外援的帮助。他请的援军是乌戈国的国主兀突骨率领的藤甲军。孟获之所以如此看重这支军队,想要依靠他们扳回颜面,打败诸葛亮,是因为这支藤甲军有着过人之处。

    这支藤甲军穿着的藤甲非同一般,制作藤甲的藤要经过特殊处理。

    这些藤生长在山涧之中,采摘后浸泡在油中,半年后取出晒干,然后再重新浸泡。

    在经过十几次后,经过处理的藤用来制作藤甲。

    这种藤甲渡江不沉,经水不湿,刀箭都不能入。此次兀突骨率领倾国三万藤甲军前来,让没有思想准备的诸葛亮措手不及。

    在双方的交战中,蜀军由于不知道藤甲军的虚实,吃了败仗。诸葛亮在得知双方交战的情况后,在盘蛇谷布下了埋伏。他命令魏延去和藤甲军作战,让他诈败引藤甲军上钩。魏延在连续打了十五次败仗,丢了七个营寨,让兀突骨和孟获放松了警惕。

    最终兀突骨和他的部下被引入了盘蛇谷。这条山谷两侧危峭石壁,并无树木,放松警惕的兀突骨认为不会有埋伏,就进入谷中。

    谁知道在这里,他的前后道路都被诸葛亮堵塞。再加上地下预先埋设了铁炮,兀突骨和他的部下都被烧死在谷中。

    经此一战,被擒的孟获终于向诸葛亮投降,说出了“南人不复反矣”的诺言。

    我们看诸葛亮与藤甲军的交锋,就可以看出藤甲军的厉害之处。诸葛亮和他的部下,在与藤甲军交战中,始终不占上风。只是因为诸葛亮在经过观察思考后,从藤甲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的特点,用火攻才消灭了藤甲军。为此,诸葛亮还流下了痛惜的眼泪,无可奈何地说,虽然自己给乌戈国带来了灭族灾难,可是不这样就无法消灭藤甲军。

    不过,在平定南中之后,诸葛亮就开始集中军力、物力北伐曹魏。他动员了所有的力量,五次北伐曹魏。

    可是在这些北伐中,我们都没有看到过藤甲军的身影。

    按理说藤甲军的威力明显,诸葛亮应该组建一支这样的军队用于北伐。那么,诸葛亮为何没有组建藤甲军呢?

    首先,藤甲的威力有限,只适合在南中作战。
    第(2/3)页